RoomPerfect: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

摘錄自林道夫音響 FB 粉絲頁 2020.10.27

今天來講古,談談空間校正的發展歷程:
所有技術都不是一步到位,而是歷經多次的研發與升級,才能讓功能越來越強大。

1991年起,美國Snell音響公司開始研發全世界第一套的數位空間校正系統;當時這套系統受限於技術,對於200Hz以下的頻段不起作用,直到1993年,才獲得了比較實際的成果。

1997年,Peter Lyngdorf先生在北美創立TacT Audio公司,當時便想把獨步全球的兩大技術:全數位擴大與數位空間校正合而為一,因此,TacT Audio便有了RCS 2.0這部空間校正處理前級。

TacT RCS 技術可以針對任何目標曲線,提供極其精確的校正,並提供可視的”完美”校正曲線,當時受到媒體好評也在市場熱銷,而它的基本運作原理,與目前市面上的DSP校正大致相同。

然而,有幾個狀況與跡象:
1. 校正後的曲線完美,可是聲音常常讓人感到疲勞。
2. 用家開始嘗試更換系統元件以帶來不同音色,例如OP放大器等。
3. 量測曲線不等於人耳感受,並且通常越精準校正反而帶來更差的聽感。

隨後,Peter Lyngdorf在2005年開創了Lyngdorf Audio,並決定號召30位專業工程師重新打造一套數位空間校正系統。

平坦的頻率響應會帶來良好的脈衝響應,過去的數位校正系統都基於這個假設進行研發。然而,在空間中所測得的頻率響應,是來自於同一個喇叭所發出的”不同時間、不同角度的集合聲波”,校正系統所量測累積的能量與頻率,與人耳聽到的音調將大不相同,因此,許多校正測量的原點聽起來並不是最佳位置。除此之外,量測本身也存在著誤差,尤其在低頻區塊的部分。

在研發任務之初,我們也提出一些必不可少的要求:
1. 量測技術必須適用於存在各種聲響的現實世界,不必要求完全安靜無聲
2. 校正結果必須基於人耳聽覺,而不是視覺上的完美曲線
3. 必須不改變喇叭本身的音色,並改善環境所帶來的音染
4. 校正結果聲音不允許出現過激音色導致聽學疲勞
5. 避免視聽區外的空間對結果產生負面影響
6. 量測必須簡單易用,且不須依賴外部電腦的操作

一開始,團隊認為首席工程師的想法完全違反直覺,因為除了皇帝位之外,他希望能夠針對其餘空間進行充分量測,並且使用演算法得到最佳的結果。我們得到的是舉世無二的空間校正技術:RoomPerfect。

RoomPerfect所處理的資料量十分龐大,研發之初,所有的計算是在電腦上完成,演算法計算一個空間的量測結果,需要耗時數小時才能完成。最終在成品上,使用自行開發的技術,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。

TacT RCS 2.0這部空間校正前級,當時售價是USD$2,950~$4,248,分數位與類比版本。

而今天TDAI-1120的售價僅NTD$ 79,900,同時搭載了更強大、更有效的RoomPerfect,無怪乎能在全球市場掀起熱賣狂潮。

不少音響圈的老前輩都對數位校正有不良的印象,一部分是因為過去的空間校正技術尚未成熟,而舉世無雙的空間校正技術:RoomPerfect可征服最挑剔的耳朵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